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赛迪智库|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进展、困难和建议 观点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3-04-12 09:46:51

安徽广德慈兴科技产业园自动化生产车间。 王彩娜 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后,其协同发展效果更加显著,成为引领长三角一体化的“强引擎”,彰显出高效运转和韧性十足的优势。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认为,下一步,需坚定不移地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倾力打造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一、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长三角地区采取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链垂直协同、地市横向深化协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等举措,不断夯实制造业基础,产业集群化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协同发展跃上新高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崛起。三省一市通过不断完善集群支持政策,设立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合力培育地区优势产业集群,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长三角加速崛起。数据显示,在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三角地区入选18个。在装备领域,形成了徐州工程机械集群,上海航空装备集群,南通、扬州、泰州船舶和海工装备集群,南京电力装备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了合肥智能语音集群、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无锡物联网集群、上海集成电路集群。18个集群的主导产业产值占到45个集群的27.8%,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数量占30.1%。尤其是江苏省2018年就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并提出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有10个集群在全国集群竞赛中胜出。

跨区域产业协作更加紧密。长三角地区地市间依托自身基础,不断深化横向联合,强化优势互补,开展错位竞争,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汽车、生物医药、船舶和航空高端装备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生物医药为例,上海创新资源具有比较优势,依托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主攻生物医药研发和成果转换,创新成果不断向周边城市溢出。泰州集聚了扬子江药业、瑞科生物、雀巢健康和硕世生物等全球知名企业,形成化学药、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现代中药和特异配方食品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最高。连云港依托恒瑞医药、豪森药业、正大天晴、康缘药业等龙头企业,在新型抗肝病及抗肿瘤药物、新型中药及制剂、药用包装材料等新医药领域形成了显著的技术和产业优势。无锡则在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等领域发力;苏州依托多年积累的机电产业基础,培育形成了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几个城市间进一步强化产业协作,泰州在上海张江建有离岸孵化中心,其“全球研发、上海孵化、泰州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已初步构建;阿斯利康在上海张江设有全球研发总部,在无锡、泰州建有生产基地;连云港豪森(翰森制药)全球研发总部落地上海张江。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明显增强。三省一市通过链主企业优化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不断强化产业链协同,提升抗冲击能力,保障产业链稳定运行。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断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中芯、华虹和格科微等龙头企业加速在长三角跨区域布局,增强了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整体协同能力,降低了因局部环节受阻而断链的风险。二是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协同部署核电、船舶和新材料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全力打造长三角全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畅通供需信息,提升制造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和产业链各环节协作的敏捷性。在机制层面,三省一市召开了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会商会、编制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参考指南,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推动江苏徐工、江苏中天等企业和高校,设立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发布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平台、专业服务商、标杆工厂和标杆园区。三是建立产业链、供应链跨省市协调机制。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签署《联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协议》,组建了9个产业链联盟,推进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从而有效保障区域内汽车、集成电路和医疗物资等重点产业链稳定。比如,江苏省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链,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产业链图谱,使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关系进一步紧密。总体上,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仍保持了健康运行,工业增加值、货物出口额持续增长。2022年1-10月,该地区货物进出口平均增速仍达到10.25%,高于珠三角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9.5%的增速。

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不断优化。长三角地区不断推动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共振,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迭代升级,形成了龙头企业、配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第三方平台和金融机构协同联动、竞合共生的生态发展格局。一是产业生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生态龙头群体不断壮大,在民用航空、船舶海工、电气装备、集成电路和汽车等领域培育了一批产业生态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企业生态不断完善。比如民用航空领域,在中国商飞带动下,仅G60科创走廊沿线的九城市,就有近千家企业被纳入大飞机产业链,呈现出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2021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比重达到32.8%,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0家,在全国数量占比达26.7%。二是深化产业和创新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互促的良好发展生态。比如,南通市入选国家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后,率先在全省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攻关,聚焦“卡脖子”技术、国际领先原始创新技术联合攻关,以科创提升了产业发展能级,目前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据规上工业近半壁江山。三是推动产业金融融通发展。长三角地区围绕产业链部署资金链,不断探索金融赋能实体新机制、新模式。比如,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围绕常州智能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和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结合产业链上下游、 行业特征与实际业务场景,创新落地了资产池融资、应收账款买断、信易融、链信融,以及中标贷、预付款融资和融资租赁 项下设备订单贷款等多款供应链业务产品。

二、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困难

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有待突破。一是引导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缺少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跨行政区产业协调机制。二是未形成细化的功能划分和政策单元,制造业区域政策落差依旧较大。人才政策、创新政策和行政服务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不同地市甚至市县都有较大区别,部分地市为确保创新成果不外流制定了带有明显本地保护色彩的政策。例如,南京、杭州和合肥等城市为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纷纷采取更大力度的税费优惠和地价补贴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自身负担,也导致长三角腹地其他城市的区域成本优势难以发挥。三是未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在现有考核和协调机制下,无法解决各共享方承担多少资金、如何参与投资和得到什么服务的实际运作和权责问题,合作方式简单缺乏创新。

全面智能化改造提升进度偏慢。一是企业实力和技术水平领先于全国的长三角地区,在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进度偏慢以及疫情冲击下,总体上仍呈现出无法少人(无人)生产、无法实现远程控制、智能化流程间出现断点、仓储物流依赖人力等问题,凸显了环节智能和整体传统的产业链现状。二是龙头企业特别是域内央企对产业链智能化带动作用不足,本应承担全产业链智能化示范的重点企业由于机制和技术问题,在智能化进程中反而落后于部分民营龙头企业。三是产业智能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不足,智慧城市对产业的支撑保障浮于表面,智慧城市与智能工厂间数据断路、缺乏协同。

三、几点建议

长三角地区需按照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以制造业协同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优化产业链协作生态,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推动一体化发展。

深化集群互动,在跨区域共商、共建和共享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发扬集群优势,积极探索长三角协同发展路径。可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即深度融合型协同创新网络,增强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能力,壮大互促共生的优质企业群体,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提升集群治理现代化水平。二是支持长三角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跨区域协同培育试点,进一步完善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和公共服务等集群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组织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深化集群间研发攻关、市场开拓、技术标准和人才培养的合作。

做好链式改造,实施跨行政区产业链一体化智能改造。一是继续协同开展长三角补链固链强链计划,突出做好资源共享、产学研用创新、产能合作、重大项目招引等方面的协同,建立互动共生、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构建形 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二是充 分发扬智能制造对提升产业链韧性、强化抗风险能力,利用长 三角智能化资源密集的特征,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数字化、 绿色化转型试点,通过龙头企业先行、平台支撑等方式,带动 整个产业链实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推动电子、装 备、石化和汽车等长板优势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在石化、冶金等流程性制造领域试点应用智能控制产线, 在有条件的船舶、航空航天等离散型行业构建数字孪生工厂。

提振企业信心,积极挖掘内需市场。一是激活长三角本地 市场,发挥消费需求复苏和长三角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充分 挖掘本地市场,利用消费票券、线上线下混合经济和健康经 济,激活消费潜力,加速汽车、电子产品和家电等大宗消费品 的迭代速度,满足人民高质量生活的消费需求。强化政府采购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积极推动政府采购对填补空白的国产替代 产品、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产品和集群先进创新产品的带动作 用。二是落实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证照分离” 改革,进一步畅通行业准营和退出等全流程通道,推动增值税 简并,探索进一步降低所得税税率,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破除阻碍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生产要素价 格的市场化改革,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巩固信用基础规避 潜在风险,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 记录,大力推进统一的信用监管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构建跨 区域跨部门信用协同监管和联防联控网络。健全失信惩戒对象认定机制,建立政府承诺合法性审查制度和政府失信补偿、赔 偿与追究制度。

(作者陈笑天、岳维松均来自赛迪研究院)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