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周刊丨海南文化和自然遗产亮点纷呈 大美山水辉映多彩人文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晓惠
晨起吃一碗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海南粉,午后去逛逛冼夫人庙,傍晚听一曲悠扬琼剧……文化遗产,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资料图】
海南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丰富多样,既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琼剧、海南椰雕、冼夫人信俗、海南粉烹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有热带雨林等自然遗产。在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亮点纷呈。
文博会上的海南非遗之光
6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当天,海南馆的黎锦展区格外热闹。
六月十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海口启动。图为竹竿舞表演。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Your work is very special and beautiful(你的工作很特别、很精彩)!”来自加拿大的艺术家Peter(皮特)一边抚摸展台上的黎锦服饰,一边发出赞叹。
他选中了一件男士长款马甲,这件马甲的领边和口袋处有纯手工制作的黎锦装饰,版型和剪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Peter穿上它,感觉舒适、合身,还很有文艺范。
Peter买下马甲后,兴奋地拍了几张试装照发给大洋彼岸的母亲。他对这件马甲的设计者海南琴韵幽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计师王彬妮说:“我的母亲是一名织布工,她看了你的作品,也感到印象深刻,很兴奋。”
这不是王彬妮的黎锦服饰第一次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连续两年参加文博会,她收获了不少来自国外的黎锦产品订单。
“我深爱黎锦,织锦是一项古老又迷人的非遗技艺。”10多年来,王彬妮致力于融入时尚设计,让黎锦生活化、新潮化、年轻化,创新让她的黎锦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如果说文博会上的这一幕,让我们看到了非遗相关产业创新发展的一种可能性。那走进海口骑楼老街、三亚南山景区等地,你会发现非遗已然成了新潮的文化元素。
冼夫人文创玩偶、椰雕画DIY、琼剧快闪……在海口骑楼老街等传统特色商业街区,各类非遗展演体验活动层出不穷,古街巷的文化底蕴和非遗技艺的精彩呈现相得益彰。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景区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打卡地。
“我认为,让古老的非遗技艺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这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目的之一。”王彬妮说,接下来她将继续钻研黎锦设计,按照时尚化、生活化的路径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海南申报“双遗产”的底气
谈到海南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你会想到什么?黎锦、琼剧,或是船形屋?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还有一些大家相对陌生的“新成员”,比如“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
6月10日,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一名小女孩学习刺绣。通讯员 孟志军 摄
海南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2022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6月10日,海南省林业局宣布,海南已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以下简称“双遗产”)申报工作。
什么是“双遗产”?简单来说,就是同时具备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相关条件者。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39项世界“双遗产”,中国有4项,分别是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1999年12月,武夷山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世界“双遗产”。如果这次申报成功,那将是时隔20多年后,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领域对世界的又一次重大贡献。
“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双遗产”,底气何在?据介绍,海南热带雨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雨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分布热点地区之一,也是重点鸟区集中地和零灭绝联盟保护地。黎族传统聚落的村落形态及建筑,反映出黎族人民不断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并结合自身生产生活需要建设家园的努力。黎族人民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推动形成了山、林、草、田镶嵌的多样化生态环境,为一些特有物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栖息地,形成了海南岛传统人居环境下特殊的生命共同体。
根据专家组的初步判断,“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基本符合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中的3项标准:能为存在的或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是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
就意味着海南在世界范围内打出了一个文化旅游品牌。”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副教授宋峰说,“双遗产”有望成为海南自贸港的又一张“金名片”。
系统推进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文博会上的非遗展示、“双遗产”申报工作启动,让人们对海南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有了更多期待。而这背后,是有关部门系统推进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付出的努力。
6月9日,国药中服免税三亚店,一位小朋友体验钻木取火。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近年来,海南非遗保护从完善“法”的保障,到加强“人”的保护与培养,再到做活“物”的展示,取得了不少成效。我省出台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夯实非遗保护传承的制度基础。旅文部门举办了海南非遗购物节、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三亚南山非遗节等文化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时尚产业融合,促进非遗文化传播。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在加强非遗传承传播、促进非遗合理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保护部主任陈佩说,近年来,海南大力推动黎锦等文化产业发展,以发展促传承,提升品牌影响力。未来,有关部门将在《规定》框架下,多举措加大非遗展示、展览、推广、传播力度。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名,市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0多名。2022年我省完成两个批次1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第三批省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已启动实施。这项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留下了珍贵的“种子”。
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经验智慧,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的话题,还在继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说起海南,人们会联想到更多遗产“名片”。(刘晓惠)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