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作者 | 刘之静
早上出门没来得及发早安消息,下午就收到居委会的问候短信。这是86岁独居老人朱锦沁独有的待遇。
每天发早安消息,已经成了习惯。如果哪天不发,亲友们会主动送上关心——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和大多数耄耋老人一样,朱锦沁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肾功能也不好;去年跌了一跤后,原本利索的腿脚现在只能慢慢挪动。
虽然物理上的活动范围小了,但在网上,她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她以@多肉不老松 的名字,在今日头条上发布视频,回忆年轻时的岁月,分享晚年后的生活,拥有全国各地的粉丝小友。2023年2月,因为一条安排“身后事”的视频,她被网友们称为“清醒奶奶”。
老去的生活什么样?在头条号上,朱锦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01
独居老人的自我修养
朱锦沁独居的房子在上海郊区,小区门口有超市,附近有快递驿站,生活、购物都算方便。房子和小区院墙间有块狭长的空地,是朱锦沁的花园。
花园靠围墙的一侧种着灌木,美观,还能保护隐私。另一侧是各种花,百合、绣球、朱顶红、玫瑰、月季、铁线莲、紫藤、茉莉,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到了开花的季节,这里的色彩丰富艳丽。
朱锦沁家的花园
但朱锦沁最喜欢的还是多肉,养了几十盆。这是她年轻时被同事“种草”的爱好。在今日头条,她的账号就叫@多肉不老松。
每次见到花开,朱锦沁会第一时间拍照,发给爱花的女儿。她的手机里存满了花园的照片,每天的早安消息就用这些照片制作。有时是一盆绿色的绣球,有时是红色的玫瑰或粉色的月季。加上简单的问候,落款处写下日期,一张早安图片就做好了。
朱锦沁发给好友们的早安问候
早安消息一般上午发出,微信上的300多个好友几乎都会收到。但她并不期待每个人都会回复,“我们只有几个同学互相问来问去,(其他人)知道了就行。”
因为没有保姆,饭菜都是朱锦沁自己烧。上午一般不开火,牛奶、麦片、鸡蛋混合起来加热,外加一片面包,有时抹点奶油。如果嘴里没味儿,就单独准备一小碟泡菜或肉松。
中午可以多做一点,有荤有素还有汤。荤菜中式、西式都做得来,有时红烧肉,有时煎牛排。一顿吃不完的,晚餐也一并解决了。
朱锦沁在家做饭
除了这些,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朱锦沁是和手机一起度过的。她会用微信和老同学、老同事聊天,用购物软件买菜,在视频网站看喜欢的排球比赛。
她还会录视频,回忆年轻时的经历,把它们发在头条号上。视频里的朱锦沁,戴着金丝边眼镜,银白色的头发利落地扎在脑后,皮肤白净,脸上有少许老年斑。她的衣服不算奢华,但整洁体面,有时是驼色底带玫瑰的毛衣,有时是刺绣精致的中式小袄。
通过手机和网络,花园里的花朵、煎得滋滋冒油的牛排、几十年前的老照片、身边发生的新鲜事,都可以传递给亲友。岁数大了,线下见面成了一种奢侈;在线上联络感情、问候彼此的身体,更方便,也更容易实现。
尤其像朱锦沁这样不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远方的关心既是惦念和安慰,也是另一种方式的“报平安”。她说,能看到老友们发出的消息,就说明他们身体安好,朋友们便会安心。
02
那些不好做的决定,就交给老天爷
86年前,朱锦沁出生在上海市松江区。彼时,松江还是江苏省的一个县。
1955年高中毕业时,她身患肺结核不能考大学,恰逢父亲调动工作,举家搬到青海。养好身体后,她以青海省第一的成绩考进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大四时被抽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毕业后,朱锦沁返回青海,入职青海省鼠疫防治所,担任过西北五省鼠疫科研项目负责人、青海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等。
朱锦沁年轻时的工作照
上世纪90年代,朱锦沁已是鼠疫研究领域的权威,起草了鼠疫自然疫源地判定标准等。1997年,其参与制定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16883-1997)》发布时,她已经退休,和老伴儿重回上海。
和许多同龄老人相比,朱锦沁身体不错,退休后还找过一份工作,干到65岁。直到2020年83岁时,她才突然感觉小腿沉得厉害,走不动路了;走起来也开始气喘,有时出门还要拄个拐杖。
渐渐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问题全都找上了门,肾功能也大不如前,每天要坚持吃药、监测血糖。记忆也像和她开玩笑:年轻时候的事——就连六十多年前在西安吃的一碗牛肉面,都记得牢牢的;眼前的事却怎么也记不住,“一天到晚就在找眼镜、找手机,到处找东西”。
也是在2020年,体检时,医生发现她的胰腺有病变,可能是胰腺癌。朱锦沁学医,很清楚,要真是胰腺癌,大概一两个月人就没了。
医生建议她做穿刺,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但朱锦沁拒绝了。“我和医生说,就当不知道这个肿瘤。”在朱锦沁看来,到了这个年纪就有这点好处。“我都活了八十多岁了,也差不多够了,能潇洒地过一天是一天。有些不好做的决定,就交给老天爷。”
年轻时的朱锦沁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身边的老友陆续离去。
一次,朱锦沁去内蒙开会,返程时一位老同事带着学生前来探望,三人在火车站聊了一会儿。没想到,几个月后老同事走了,得的就是胰腺癌。
离去慢慢成为常态,很多人甚至“走得特快”。“有的人摔一跤就走掉了。有的人中风、什么交代都没有就走了,孩子还在国外。”2023年春节期间,朱锦沁有8位朋友先后因病离世。
最近故去的一位,是5月中旬离开的。那位朋友住在北京。平时都是朱锦沁主动发微信消息,对方回复。但朋友离去后,她的丈夫处理完后事才打来电话。朱锦沁一算,“她微信已经跟我断了联系12天了”。
曾经有段时间,朱锦沁喜欢联系老同学,但现在很少再张罗。“找了好多(同学),不是病了,就是走了。还有人刚刚找到,过了三天也走了。”她有些说不下去,“不知道消息也就不想了,知道了心里特难受”。
更让朱锦沁难受的,是相互扶持了六十余年的老伴儿的离去——那是2020年,朱锦沁清晰地感知到衰老前不久。老伴儿在2019年确诊肾癌,2020年住院时中风,20多天后就走了。在今日头条的一段视频里,朱锦沁讲述了当时的经历。
那之后,儿女本想把她接到家中同住,但她担心影响儿女和孙辈的居住条件和作息,拒绝了。于是,女儿在上海郊区为自己准备的“养老房”里,角角落落都装上了摄像头。家里人随时打开手机软件,就能看到屋内的情况。
2021年1月,朱锦沁一个人搬了过去,开始了独居生活。
03
“新潮”奶奶
老伴儿刚过世那会儿,朱锦沁几乎每天都会梦到他,“一年多走不出阴影”。为了转移注意力,朋友建议她写自传。但上了年纪的人动笔不容易,女儿想了个主意:做口述。
如果换作别人,80多岁的年纪,用智能手机看视频都未必知道如何操作。但朱锦沁是个“新潮”的老太太,很快开了头条号@多肉不老松 ,讲故事、拍视频,全部自己搞定。只有片头的花字和字幕要向女儿求助,因为手机上字太小,她的眼睛看不清了。
在朋友们看来,朱锦沁的“新潮”或许与她爱琢磨、爱学习的性格有关。早几年,老同学一起寻找失联同窗,大部分人只会找熟人问联系方式。但朱锦沁法子多,只要知道同学在哪个单位,就会打114查询或上网搜索单位电话,再联系单位的老干部中心。有时为了一个人,她会辗转联系很多地方,一折腾就是几小时。
同学们来看望朱锦沁(右一)
因为爱琢磨,她对手机、互联网这类新生事物始终持开放态度。早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初,她就在女儿的帮助下学会了用微信,后来又学会了用手机上网,今日头条、抖音、哔哩哔哩等都是常用软件。有时天气不好,她还会网购,在手机上一次性买够几天的菜。
有老同学使用电子产品时遇到问题,朱锦沁也能帮忙解决。一次,朋友看了她做数独的视频后,打电话询问怎么下载数独软件。没想到,按照朱锦沁告知的方法下载后,同学的平板电脑画面从彩色变成了黑白。
朱锦沁从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了解到同学的平板电脑和自己的手机是同一品牌后,她开始在自己的手机上尝试着解决。研究了半天,她发现问题出在“设置”菜单里“深色模式”和“电子书模式”的选择上。只要把设置改成“深色模式”,黑白屏就可以变回彩色屏。
在朱锦沁的推荐下,不少老同学不再打长途电话,转而使用微信;她和朋友学会了使用微信收藏夹,马上把这个小技巧分享给更多同龄人。她会把这些经验之谈和感悟、思考拍成视频,发到今日头条,让人们看到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很潮。
另一方面,网络也为她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大概连她自己都没想到,2023年2月,因为一条讲述如何处理身后事的视频,她“出圈”了。
在那段约13分钟的视频里,她分享了自己对后事的安排:名下的房子已经卖了,钱分给了孩子;病重或者有意外时,“不要抢救”;去世后一切从简,“骨灰盒买最简单的”……
这些想法与她“潇洒一天是一天”的生活理念似乎一脉相承,获得了网友们的支持和认可,全网点赞数十万。粉丝们说奶奶头脑清楚、叙事有条理,更多人感慨于她的良好心态,“把生死看的这么淡,活的洒脱”。
有网友在评论区称朱锦沁是“睿智清醒独立的老人”。
事实上,像朱锦沁一样在头条上分享生活经历、人生态度的创作者很多。透过他们的视频、图文,粉丝们看到了不同的时代特点、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处事观念。他们让网友看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以及生活的各种可能。
04
互联网上的情感共鸣
在头条,@多肉不老松 的粉丝各年龄段都有。这是朱锦沁从评论区留言的口吻里判断的。“七十多岁的叫我老大姐,五十多岁的叫我阿姨,年轻人叫我奶奶的特别多。”
对朱锦沁的视频,不同年龄的粉丝有不同的感触。比如在朱锦沁讲解做数独锻炼头脑的视频下,有人说自己马上就要70岁了,不敢长时间用脑,但坚持做了一年多数独;有人说自己71岁,为了锻炼记忆力,近半个月每天坚持背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数字。
这些步入老年的网友,面临着与朱锦沁相似的问题或困扰,对一些话题很有共鸣。在头条评论区,他们也会讲述自己的经验或对事物的观察、分析,供大家参考、讨论,聊起来就像素未谋面的朋友。
在朱锦沁视频的评论区,也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
对年轻粉丝而言,朱锦沁更像一位经历过挫折与坎坷的、通透的长辈。不少年轻人对朱锦沁的独居生活产生了兴趣,想要了解更多。
一次,有粉丝私信朱锦沁,自称是在校大学生。为了完成口述历史方面的作业,她们希望能面对面聊聊。核实过身份后,朱锦沁请孩子们来家里坐坐。那天一下来了4个小姑娘,还带了一束花,以示感谢。
从小时候搬家到青海的故事,到退休之后的生活,朱锦沁和小粉丝聊了两个多小时。说起这些,老人的嘴角挂着笑意:“如果我能帮助她们完成这个作业,那我也挺高兴的。”
还有许多“90后”“00后”在生活、学业甚至情感中遇到问题时,希望听取“清醒奶奶”建议。有人问读研应该选什么研究方向,读完硕士要不要继续读博;也有人问她父母吵架了怎么办,或者要不要生二胎。
朱锦沁保持着“老派”作风,对问候、赞许,她几乎都会回复、感谢。但一些过于隐私、重要的问题,比如某个病症应该如何治疗、某个人生岔路口应该怎样选择,她认为应该慎重对待,很少轻易给出意见。
朱锦沁在视频中展示年轻时的照片
如果说上网还有什么额外收获,那就是朱锦沁重新联系上了一些失联多年的好友,有女儿在青海读书时的小学语文老师、大学同学的孙女等。2023年年初,网络还帮她找到了老伴儿在青海时的老同事。
20多年前,还在青海工作时,朱锦沁经常出差,老伴儿总托这位同事帮忙照顾孩子,两家关系密切。后来,两家人先后离开了青海,也就彻底断了消息。就在身后事视频出圈后,朱锦沁收到了一位网友的私信:阿姨,我是娟儿,你还记得吗?娟儿正是那位同事的孩子。
身处上海、江苏江阴的两人通过私信相认,又加了微信后视频聊天。“她爸爸妈妈和我很熟的,见了我激动得不得了,抢着跟我说话。”
对于朱锦沁来说,透过今日头条,人们看到了这个体面、清醒的独居奶奶,她也收获了关心和善意。网络和网络带来的外面的世界,不仅是生活的调剂,也成了她日常的一部分。
虽然孩子们只在周五到周日回来探望——这几天,朱锦沁是几乎不上网的,连电话也很少打。但即使是孩子们不在的工作日,她也过得充实丰富,不会再因为一直想着老伴儿而难受、失眠。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